查看原文
其他

越成功 越谦卑——访校友、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湘生

新媒体中心 安徽理工大学 2019-05-24


8月7日,冒着高温酷暑前来参加“煤炭安全智能精准开采”中国工程科技论坛暨“协同创新组织”成立一周年学术研讨会的陈湘生,是荣膺院士之后第三次回到母校。前两次陈院士回校讲学,来去匆匆,记者一路追随都未能如愿采访,却也目睹了他回到校园、拜见恩师、寄语学生时动情的三次落泪。

校友、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湘生

莫道男儿心如铁,最是故园易动情。陈院士的三次落泪更加激起了记者的采访心切:这次,无论如何也要拜访到他,探寻他的成长之路,解读他的蕴藏初心,体悟他的人格修为,了解一个真实立体的陈湘生。

不忍心打扰百忙之中的陈院士,记者案头只策划了15分钟的采访,没想到,却与他畅谈了近一个小时。访谈中,陈院士反复强调的是:谦卑做人,敬畏做事,博爱待人。凡成大器者,必须以德为根本,做事先做人。


谦卑做人 母校师恩镌于心


1956年,陈湘生出生在湖南湘潭,父母给他取名“湘生”,以此纪念那片养育他的土地。1977年考入淮南煤炭学院(现安徽理工大学),成为建井专业复系后的首届本科生。

虽然对专业并不了解,但陈湘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他只有个简单朴素的想法:以后打井不能塌方,数学、力学基础很重要,一定要学好。

生性好强的陈湘生在同学中显得格外用功:本专业的课程不够学,他就去找国外翻译过来的教材和习题,先后自学了理论力学、结构力学、塑性力学……甚至文史哲学。

在淮南煤炭学院本科阶段的求学经历,是陈湘生一生难以忘怀的青春记忆。“文革期间结束之后刚恢复政策重返讲台的老师们,把他们毕生的抱负与希望都寄托在了学生身上。他们不仅把我们当学生,还把我们当成自己的孩子,经常让我们到家里去,做好吃的给学生补充营养。当时我就想:如果我不能做到学有所成回报社会,我会愧对恩师的教导与母校的培养。今天回忆起来,恩师们当年对我的教育启发、关怀呵护,甚至批评指证,仍然是那么的温暖。”

“侴万禧老师,曹毓霞老师,程乃栋老师……恩师们是生活中的慈父母,教学时的严厉师;是那么的学识渊博,又是那么的平易近人;是那样的严于律己,又是那样的宽于待人。恩师们做人、从业的境界,直至今天都深深影响着我。现在想来,我所秉持的“谦卑做人,敬畏做事,博爱待人”之理念,也是得益于恩师们的耳濡目染。”

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提起老师们,陈湘生仿佛还是那个风华正茂的恰同学少年,眼里有光,心中有情。同时,他也不忘对学校现任教师们殷殷寄语:“我多么希望现在的年青教师也能像我当年的老师们那样为人师表,给予学生最好的言传身教。”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那个充满理想主义的激情时代,淮南煤炭学院奠定了陈湘生一生的品德养成,也引领了他一生的事业之路。大学毕业后,陈湘生分配到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工作,用大学四年的积淀,开启了他地层冻结法的研究。


敬畏做事 厚积薄发执于行


从淮南煤炭学院奠定下的一生烙印,到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对地层冻结法的传承弘扬,陈湘生咬定青山不放松,板凳坐得十年冷,先后赴柏林工业大学、鲁尔大学学习隧道工程技术,进一步掌握地层冻结法;带着更多的实践思考去剑桥大学工程系深造,对冻结、冻融技术进行深入研究;牵头编写关于地层冻结法的试验、设计、施工等系列规范;建立了深冻结壁极限状态设计理论和公式,解决了千米深冻结井防控冻结管断裂淹水世界性难题,其中很多公式算法沿用至今……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终于,“陈湘生”这个名字,迅速地被学界所熟知。

90年代初,上海地铁修建过程中因土质问题常遇塌方。被尊称为“上海地铁之父”的刘建航院士看到陈湘生发表在国外刊物上的关于地层冻结法的文章,求贤若渴,几经辗转找到陈湘生,邀请他帮助上海地铁解决施工难题,陈湘生由此与地铁结缘。

名声鹊起之后,陈湘生不畏浮云遮望眼,在1995年毅然决定重返校园,利用业余时间到清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虽然彼时,他已经是北京建井研究所所长、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和中国矿业大学的博士生导师。

四年半里风雨无阻的清华学习与研究,陈湘生得出了关于冻土、冻敏性土更缜密的数据和结论,毕业论文也获得了当年的“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

39岁那年,陈湘生被国务院破格晋升为高级工程师,不仅在研究领域硕果累累,还牵头组建了天地科技公司并成功上市。在常人看来,陈湘生已经功成名就。但他“四十有惑”,站在人生之巅,再次审视过往,明确了下一个方向——地铁工程。

海纳百川的深圳,成就了“院士陈湘生”。2001年,陈湘生投身深圳地铁建设。参与地铁建设的18个年头里,陈湘生始终坚守“谦卑做人,敬畏做事,博爱待人”之理念,亲手推动了多项技术改革的落地实施,追求“做有思考的技术”和“有技术的思考”之境界,率领团队摸索出一整套被称为“深圳模式”的管理经验,为土地紧张的深圳找到修地铁的“最优解”,也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依据。

无论工作职位如何变动,陈湘生学术科研主脉一直没有变,始终以执着专注的职业态度和严谨细密的治学作风不断探索土木工程的科技创新。35年磨一剑,2017年11月,陈湘生荣膺中国工程院院士。

回忆至此,陈院士无限感怀:“淮南煤炭学院的老师教我如何做人做事,清华大学的导师教会我严谨的治学态度。对工作,一定要常怀敬畏之心,无论是做学术研究还是做工程管理,每个结论我都力求缜密,用真正科学家的标准要求自己。”

“现在有些年青人好高骛远、得陇望蜀,总想着‘弯道超越’走捷径。做学问也好,做科研也好,这种投机取巧的心态都要不得。无论做什么事,走向成功的过程中要靠毅力,最终取胜要靠人品。”陈院士语重心长地说。


博爱待人 和而不同和为贵


在与陈院士的访谈过程中,记者时时能够感受到的,他不仅有着科学家治学严谨的态度,更有着知识分子应有的精神人格和责任担当。

现任未来地下城市研究院并担任院长的陈湘生心系“家事,国事,天下事”,在所有公开发声的场合,他都在积极传递一个观点:“以人为本,建效能最大化的城市轨道。‘人’是建地铁的核心所在。我们要建有人文关怀的、有文脉温度的地铁,实现城市轨道交通的可持续发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让人们便捷地搭乘地铁出行,会增加每个家庭的生活幸福感,也由此让社会更加和谐”。说到这里,他特别加重了“人”字的语气。

以人为本的变革,也是陈湘生“博爱待人”理念的体现。

“每次我都毫不保留,将自己所思所想全部讲出来。我也希望对方不同的观点能畅所欲言。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嘛!总会找到合作共赢的契机。”快言快语的陈院士,在工作理念中表达出来的人文关怀、睿智思考、技术变革乃至颠覆创新,也曾不同程度地受过质疑。对此,他很释然。“我同样感恩那些不认同我的人,他们给了我自省的机会,激励我做得更好。”

“未来的地下空间,包含购物中心、交通枢纽、公共空间、步行街,地下物流、立体地下车库、智慧的地下信息系统、防灾系统……这将会是一个更加清洁、智能、绿色的立体城市。”说到这里,陈院士豪情满怀。

“我是学建井专业的,有一个‘土木情结’。我当初所在的系现在升级为土木建筑学院了,学院不少专业与我在深圳大学成立的未来地下城市研究院有相同相通相融之处。研究院的工作主要围绕城市地下空间大规模综合利用中的设计、施工和运维等系统性问题展开,有很多课题可以与母校、母院联手合作。土木建筑学院的优秀师生优先拥有更多机会哦”!陈院士风趣地笑着说。

从淮河之滨奠定一生事业的坚实基础,到燕京大地开启地层冻结法的传承光大;从黄浦江畔与地铁结下不解之缘,到水木清华养成严谨治学的敬业态度,直至在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地铁的全情投入。无论身在何处,陈湘生院士始终低调务实,敢于担当,与安徽理工大学“团结、奋进、博学、奉献”的校训和“志存高远、追求卓越、求真务实”校园精神一脉相承。

采访结束之际,陈湘生院士递给记者一张名片:“上面有我所有的联系方式。今天时间有点紧,你还有什么需要补充采访的,可以随时联系我。”


一个微不足道的细节,再次印证了陈湘生院士反复强调的理念:谦卑做人,敬畏做事,博爱待人。

猜你喜欢

1.我校省部共建深部煤矿采动响应与灾害防控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运行实施方案论证会举行

2.学校聘任3位院士为特聘教授

3.“煤炭安全智能精准开采”中国工程科技论坛暨“协同创新组织”成立一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我校隆重举行

4.我校与四家能源领域翘楚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图文来源:安徽理工大学新闻网

撰稿、核稿:宣传部 崔琴 

编辑、审稿:宣传部 夏雅凤、董淑平

图文排版:卜冬梅

图文审核:阮进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